制定《湖北文理学院关于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实施意见》,出台《湖北文理学院“协同育人337工程”实施方案》等系列配套文件,明确提出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协同育人体系、理论与实践结合协同育人体系,加强课程课堂育人,推进全过程育人。
一、加强课程建设,围绕“课程思政”开发精品在线课程
围绕“课程思政”,已开发建成20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其中《创造性思维与方法》为湖北省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历代文人吟襄阳》、《当代襄阳文学作家作品鉴赏》为湖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遴选《汉水流域民俗体育文化赏析》、《中国会馆文化概论》等10门课程作为通识教育模块指定限选。
二、深化理论研究,围绕“课程思政”开展教学研究
设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专项,挖掘探讨“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育人点”的相互融合与切入问题,资助立项70门专项课题,已验收结题20门。项目负责人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并将成果应用于课程教学之中,收效非常好。例如,《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采用启发式教学,结合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理论,要求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看待和处理问题,以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采用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将徒手绘图、尺规绘图、计算机绘图三种绘图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绘图实践,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踏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通过机械图样国家标准的讲解,让学生养成严格遵守各种标准规定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遵纪守法意识;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建设、制图大赛和志愿者活动,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推进教材建设,围绕“课程思政”打造特色教材
已立项建设120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类的立体化教材、特色教材。如《汉水流域民俗体育文化赏析》、《吟诗诵咏--赏析创作篇》、《大学体育与健康立体化教程》、《襄阳文化专题》、《中国文化英语教程》等,建成的教材已投入到通识教育课程应用之中。
四、加强教学管理,围绕“课程思政”建立教学规范
1、建立健全教师教学“五必五严”的基本教学规范。教师课堂教学“必有大纲、必有教案、必有纪律、必有考核、必须育人”,“严格课堂考勤、严格课堂纪律、严格作业要求、严格考试要求、严谨育人”。
2、全面实施课程教学、育人“双大纲”制度,实现“育人目标”所有课程全覆盖,思想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定期开展“优秀双大纲”和“优秀教案”评选工作,组织召开“优秀双大纲”和“优秀教案”经验交流会。教师以专业的视角切入,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教育,费时少,作用大。例如《医学遗传学》课程,通过设计“课程大纲”和“育人大纲”,将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以“基因式”融入课程,使医学遗传学的课堂教学成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综合课堂。
五、开展学科竞赛,围绕“课程思政”构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
扎实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每年重点建设50个校外示范实习实训基地、10个校外示范实践育人基地;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发挥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2018年我校学科竞赛排行全国本科高校学科竞赛84名。
六、坚持立德树人,围绕“课程思政”推进开放交流平台建设
1、及时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定期通过“课程思政”专题网站展示工作推进情况,在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上报道“课程思政”典型做法,在2018年教育部高校“课程思政”调研座谈会上作“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发言,等等。从2018年开始推行“开学第一课”,“旅行青蛙:感恩父母”、“小猪佩奇:保持好奇心”、“今天你‘蚂蚁森林’了吗?”深受师生好评,让“运动、绿色、公益”的理念走入学生心里。
2、积极推动师生开放交流平台建设。出台《湖北文理学院师生开放交流平台建设实施意见(试行)》,全校教职工联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开放交流活动,如教师“一对一”联系学生寝室活动,博士教授“面对面”师生座谈会交流等,教师结合自身成长开展思想教育、结合专业所长开展学业指导、结合学科前沿开展科研指导。
3、实施课程课堂教学“千问计划”、学生学业“千问计划”、教学服务“千问计划”教学改革。在全校48个招生专业114门课程中推行课程课堂教学“千问计划”;以“千问计划”为主题校院两级定期召开教学工作坊活动,分享研讨课程教学经验;及时提供学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及时创新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教学支撑与服务保障水平。
4、定期开展“专业读书会”活动。一方面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另一方面围绕大学生怎样学好专业课、读好专业书,定期开展一系列“专业读书会”教学工作坊活动。
七、“课程思政”建设下一步打算
1、加强顶层设计,建设“课程思政”育人长效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教学全过程。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规划,强化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
2、加强协同育人,建立良好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构建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人员组成的“育人导师团队”,实现职能互补、优势叠加,增强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同向同行”协同效应。
3、加强创新研究,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树立思政育人标杆。搭建马克思主义学院、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三者之间的教师联系平台,定期探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育人融合。
4、加强建设力度,建立“课程思政”改革的考评与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课程思政”的经费投入力度,建立“课程思政”改革的相关绩效考评标准与激励机制,在课程建设、评估督导中增加育人指标或观测点,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体系。